學校酸堿中和池內通過pH控制儀,利用計量泵準確投加一定量NaOH水溶液,調節pH值至8~9之間,在堿性條件下,廢水中的酸被中和,鐵、鎘、銅、錳、鎳、鉛、鉻等重金屬離子則與OH-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氧化物沉淀。
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同類污水處理技術的綜合分析,特別是結合同類工程的實際經驗,中和池采用“酸堿中和調節+沉淀+重金屬捕捉+光催化反應+微電解+消毒+多介質過濾”工藝進行污水處理。
學校酸堿中和池原理:
1、沉淀池:
污水經酸堿中和調節處理后部分溶解生成沉淀,該沉淀連同污水中原有懸浮在沉淀池中實現泥水分離,充分實現泥水分離,確保懸浮物指標的達標。
2、氧化池:
由于本項目污水為檢測中產生的廢水,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,本方案通過設置氧化池并加入臭氧殺滅水中的病原微生物。
3、活性吸附裝置:
經處理后的廢水后進入活性吸附裝置,尚未被去除的懸浮物、微量金屬及極少量的有機物等,一部分通吸咐、截留等物理、化學作用等去除,另一部則被附著在濾料上的微生物膜中的厭氧、好氧及兼性菌等降解去除,活性炭截留吸咐,與微生。
通水后,學校酸堿中和池內會形成無數的微電池,在其作用空間構成一個電場。在處理中產生的新生態[H]、Fe2+等能與廢水中的許多組分發生氧化還原反應,比如能有色廢水中的有色的發色基團或助色基團,甚至斷鏈,達到降解脫色的作用。